日前,第14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该项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此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智能交通技术的进步,促进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智能交通作为科技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改善北京的交通环境,同时,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几年前我到贵州访问时,看到当地人行横道已经使用电子倒计时牌,感到有些惊讶,美国普遍应用倒计时牌在3年前才开始的。”10月10日,在第14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外宾这样对记者说。
中国是后发国家,在应用新技术上没有太多阻力,反而成为新技术应用的乐园。在此次大会的“部长论坛”上,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介绍了我国多年来在交通运输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新技术不断获得应用
翁孟勇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技术已经成为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交通运输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依靠信息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提高公众出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降低货物运输与综合物流成本,增强经济活力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我国一直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改善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效率,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应用就是其中之一。经过近10年的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在我国已经从概念引入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并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应用系统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已经有效地应用于道路运输管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城市交通管理、城市间道路交通管理、集装箱跟踪、港口管理、海事管理等领域。
“必须提供满足工业化发展所需的交通工具,要让每个人感受到交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品质生活,同时更要考虑如何减少占用和消耗宝贵的自然资源,减少交通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翁孟勇表示,我国正在制定一个从国情出发,既满足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巨大交通需求,又能体现保障安全、有效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影响的交通发展战略。
国家在制定该战略时首先是基于对各类交通需求的合理引导,核心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公众交通方式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实施该战略的途径就是大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相应的交通政策将把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规模投入,逐步转变到更多地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更加重视节能、节材、环保和土地、岸线的集约利用,重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同时,我国还将致力于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水平,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扶助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公众的基本交通需求。
翁孟勇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我国将通过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促进交通产业的结构优化,特别是在智能交通领域,要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区域联网的不停车收费技术,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益,同时,要深入研究和开发交通信息采集和应用技术,智能化公路和水路的管理技术等,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鼓励废旧材料的再利用,以及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成本,提高耐久性和可靠性,有效利用资源且更好地保护环境。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段时间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的阶段。翁孟勇介绍,通过需求拉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基础设施的规模、运输的供给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6年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为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3万公里;铁路营运的里程达到了7.7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达到了2.40万公里;万吨级以上的港口泊位达到了203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5.7亿吨,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9361万标准箱;民运航空的航空里程达到211.3万公里,航空运输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最近10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完成的客、货周转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4%和9.5%,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充和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创新和科技含量的提高。
翁孟勇说,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交通的需求更加旺盛,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参加此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印度、日本、韩国、挪威、瑞典、美国、欧盟等的8位部长级官员,日本国土交通省审议官菊川滋对中国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的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推广智能交通系统政策的落实和执行使中国在该个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这一点对于全球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